凌晨四点半,城市还在酣睡,宁波引航的停车场已亮起了零星灯光。引擎尚未启动,驾驶室里的身影却已忙碌起来:检查轮胎纹路里的小石子,俯身查看底盘有无渗漏,拧开油液盖观察液位,又用抹布细细擦过方向盘和座椅——这是车队驾驶员们雷打不动的“晨课”。为了确保引航员准时登上往来的中外巨轮,他们总会提前半小时到岗,把每一处细节都纳入检查范围,仿佛在雕琢一件精密的仪器。
方向盘是他们的“阵地”,准时是他们的“军令”。宁波舟山港的码头绵延数几十公里,引航员的登轮点随船而变,有时是晨曦中的集装箱码头,有时是暮色里的散货泊位,遇上台风天或突发情况,临时调整的路线更是家常便饭。但无论任务多急、路程多远,车队的驾驶员们总能踩着时间的节点,将引航员稳稳送达。他们熟稔每一条港区道路的限速与弯道,能根据船舶靠泊的进度预判最佳接送时机——这些“门道”,都是日复一日跑出来的经验,藏在他们紧握方向盘的手心里。安全是不可触碰的红线。每次出车前,轮胎的胎压、刹车的灵敏度、灯光的亮度,甚至灭火器的压力值,都要逐项检查、确认无误后在记录表上郑重勾选。有位老驾驶员说:“我们拉的不只是引航员,背后是整个港口的效率,半点马虎不得。”一次暴雨夜,车辆行至一段积水路段,驾驶员没有贸然通行,而是下车蹚水试了深浅,确认安全后才缓缓驶过,抵达时比预定时间只晚了两分钟,却让车厢里的引航员心里格外踏实。这样的谨慎,早已融入他们的驾驶习惯,化作车轮滚滚中的稳稳当当。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没有“缺席”二字。春节万家团圆时,他们可能正穿梭在港区的灯火里;中秋月圆之夜,方向盘上的影子或许刚掠过又一个码头。他们的日历上没有节假日,只有“出车”和“待命”,手机24小时开机,铃声就是集结号。这些奔波的车轮,丈量着宁波舟山港的成长轨迹。从最初的几个码头到如今的“世界第一大港”,从万吨巨轮到十万吨级巨轮,引航员指引着船舶安全靠泊,而车队的驾驶员们,则为引航员铺就了陆上的“通途”。他们的名字或许很少被人知晓,但他们的汗水,早已融进港区的每一寸柏油路。
当又一辆车平稳停在码头,引航员下车时道声“辛苦了”,驾驶员回以一个憨厚的微笑,转身又驱车上路。车轮再次滚动,载着责任与坚守,驶向港口的下一个日出。
供稿 | 励文杰
一审 | 蒋盈盛
二审 | 施天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