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宁波引航“智慧引航”项目初步成果发布会暨示范运营启动仪式在宁波引航举行。中国工程院金翔龙院士,浙江省海港集团、宁波舟山港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江涛,项目参研单位团队与应用单位代表参会。该项目共计四项课题,由宁波引航牵头,联合武汉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协同攻关,项目技术成果亮点突出,为宁波舟山港集装箱船舶进出港安全保障提供了“智慧方案”。
四大创新突破,筑牢安全保障防线课题一为基于地波雷达探测海流关键技术研究,围绕宁波舟山港复杂海域海流实时监测需求,研发高精度地波雷达硬件设备与数据处理技术,解决传统海流监测手段覆盖范围有限、数据更新滞后的问题,实现了“实时监测”新突破。由武汉大学研发的地波雷达系统,已在舟山佛渡岛、仰天岗建成双站雷达站并稳定运行超45天,精准获取矢量流场数据,解决了传统监测“点位疏、滞后强”的问题。课题二为岛礁区域复杂流场的精准化、精确化模拟预报平台研究,聚焦宁波舟山港岛礁密布、水流运动复杂的特点,研究流场数值模拟模型优化方法与多源数据同化技术,旨在提升近岸关键水域流场预报的时空精度,打造“精准预报”能力。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依托FVCOM模型,结合2023年历史数据与2025年实时数据,实现梅山码头及周边流场精细化预报,误差达行业领先水平。课题三为复杂工况下集装箱船运动与水动力精细化预报软件与服务平台研究,针对超大型集装箱船在宁波舟山港受限水域航行时,水动力特性复杂、操纵难度大的问题,研究船舶水动力数值仿真算法,开发适配港口实际工况的预报软件,破解“操纵难题”。由上海交通大学基于船舶水动力学数值研发的仿真软件求解器,已完成24000TEU等多型船舶水动力仿真,构建了全工况预报体系。课题四为集装箱船舶进出港和靠离泊作业边界确定,围绕集装箱船舶在宁波舟山港特定水域安全作业的边界条件确定需求,研究多源数据整合技术与作业边界计算模型,搭建“数据枢纽”。上海海事大学在阿里云端部署服务器,实现AIS与气象数据秒级采集、可视化及多课题数据对接,有效解决了宁波舟山港引航作业中数据分散孤立、采集响应滞后、多课题成果难以协同应用的痛点,为集装箱船舶进出港和靠离泊作业提供了高效、统一的数据支撑。在知识产权方面,截至目前,“智慧引航”项目共计产出26篇论文(含SCI 11篇、EI 14篇、中文核心1篇)、2项软件著作权、6项发明专利申请,形成了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的良性循环。
领导深刻寄语,擘画创新发展蓝图江涛在讲话中肯定了课题研究成果,并就项目后续研究工作开展提出三点希望。一是要抓实试运营数据积累,做好成果验证与优化;二是要强化知识产权总结,做好科技成果转化申报;三是要以项目为创新契机,做好引航科技长远布局,为打造世界一流强港提供引航硬核支撑。
金翔龙院士点评时指出,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港航事业发展对落实这一战略意义重大,而宁波舟山港在发展海洋经济、服务国家战略中肩负关键使命,“智慧引航”项目落地于此,具有重要实践价值。他强调,该项目聚焦航道航行、靠离码头和装卸货物安全三大关键问题,将数据放在首位,高质量完成了涵盖大范围下载数据、区域内地波雷达数据及船舶扰动水文状况数据的采集工作,为港口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筑牢了根基。同时,金院士也针对项目优化提出建议:一方面,要深化模型开发,围绕船舶进港计划、不同时段航行风险应对等场景开发数字化模型,并细化潮流节点等研究内容;另一方面,要完善数据传递机制,及时将数据反馈引航员,确保实时数据支撑引航决策。项目后续应围绕模型深化与数据传递机制完善持续发力,真正做到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服务世界一流强港建设与海洋强国发展战略。
下一步,宁波引航将继续推动“智慧引航”项目技术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优化系统功能,为港口高质量发展注入智慧动能。
供稿 | 周心路 王 榕
一审 | 赵佩恒
二审 | 刘志标